黨的十八大總結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奮鬥歷程🩼,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這一新定位♒️,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社會發展理論表明⚪️,發展是有階段性的,而階段性又是多層次的。當代中國的發展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隨著三十多年來發展的積累與變化,當下中國發展又確實呈現出許多與過去很不一樣的新現象、新特點🫅♈️,像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提出了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有了新要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也發生了相當的轉換🔶,等等。
關於發展階段性特征問題🧬,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礎上的又一個關於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判斷🦤。當代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科學發展觀的孕育成熟準備了肥沃土壤,而科學發展觀也對這些階段性特征作了深刻的回應🏋🏽♂️。
科學發展觀從我國發展實際出發🐬👁🗨,在我們黨探索和回答什麽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麽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對發展目的🏯、發展戰略⇢、發展布局、發展階段、發展動力、發展要求等重大問題做出了一系列新論斷💁🏼♂️,形成了涵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完整的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構成了一個完備而又開放的理論體系,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標誌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
在2003年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初,其直接著眼點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所以當時對科學發展觀的定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針”👦,這是說中國經濟社會要想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往前走。黨的十七大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定位,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針,還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並且寫入黨章。應該說這一定位的提升是很有意義的🏌🏿。黨的十八大明確地把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提了出來,讓它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就為中國社會未來真正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們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要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要義,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牢固基礎。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要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要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要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各方面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三❄️、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全過程
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是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決心是前提,完善製度是保障。
雖然從更長遠的歷史視野來看⇒,從更宏大的全局意識來看,不科學發展遲早要吃苦頭的🚣🏼🧝🏼,但是短時期內那些不科學的發展方式✉️、發展行為還能給局部區域的個別群體帶來收益。並且這些行為模式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用得慣也用得熟,還不用面對轉型中可能的風險。要打破已經形成的不科學利益格局👨🏻🦰💅,直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出現的陣痛,克服惰性👨🏽🚀、克服本領恐慌👶🏿,學習科學發展的新本領離開堅定的決心與堅強的意誌是絕不可能的⛰。
製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要使科學發展如鄧小平所講的“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註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就需要一系列的製度安排固定下來🧔♂️。(來源:深圳特區報 2012年12月28日)